AI大模型产品经理培训,是风口必备还是鸡肋课程?
AI大模型产品经理培训引发讨论,其究竟是顺应行业发展趋势的风口必备课程,还是缺乏实际价值的鸡肋课程,尚无定论。
近年来,随着AI大模型技术的爆发式发展,从ChatGPT到国内各类大语言模型的涌现,AI大模型产品经理这一岗位逐渐成为行业焦点,面对市场上层出不穷的“AI大模型产品经理培训”课程,许多人开始困惑:这类培训究竟是进入AI赛道的“入场券”,还是一场披着技术外衣的营销骗局?
培训热潮背后的现实需求
AI大模型产品经理与传统产品经理的核心差异在于技术理解深度,传统产品经理可能更关注用户需求和功能迭代,而AI大模型产品经理需要同时掌握模型能力边界、数据标注流程、算力成本等硬核知识,如何设计一个既能满足用户需求、又不会因频繁调用API导致成本失控的AI应用?这类问题需要技术+商业的复合思维。
部分头部企业已开始内部培养相关人才,但更多中小企业选择通过外部培训快速补齐短板,某AI创业公司CEO坦言:“我们急需能理解技术可行性、又能把控商业落地的产品经理,但这类人才在市场上几乎‘断货’。”
是干货还是“拼盘”?
目前市面上的培训课程大致分为两类:
- 技术导向型:侧重模型原理、Prompt工程、数据清洗等硬技能,适合有技术背景的从业者转型;
- 商业落地型:聚焦AI产品规划、商业化路径、伦理合规等软技能,更适合传统产品经理升级。
部分课程存在“拼盘”嫌疑:将公开的技术文档、行业报告简单打包,缺乏实战案例和导师指导,某学员吐槽:“花了2万元学完,发现连如何设计一个AI客服的对话流程都没讲清楚。”
争议焦点:培训能否替代实战经验?
支持者认为,培训能快速建立知识框架,避免“从0到1”的试错成本,某课程通过模拟项目让学员体验从需求分析到模型部署的全流程,缩短了企业培养周期。
反对者则强调,AI大模型领域变化极快,培训内容可能滞后于技术迭代,某大厂AI产品总监直言:“我们更看重候选人的项目经验,比如是否主导过AI产品的冷启动,而不是一张培训证书。”
如何选择靠谱的培训?
- 看导师背景:优先选择有AI产品落地经验的导师,而非纯学术派;
- 查实战案例:课程是否包含真实企业项目,而非虚构的“理想场景”;
- 警惕“包就业”:AI行业对人才的要求远高于普通培训能覆盖的范围。
培训是起点,而非终点
AI大模型产品经理培训的价值,不在于“速成”一个岗位,而在于帮助从业者建立技术+商业的底层思维,随着AI技术进一步渗透到医疗、教育、金融等领域,这一岗位的需求将持续增长,但最终决定职业高度的,仍是持续学习能力和实战中的迭代能力。
(本文为原创,观点仅供参考)